马术文化

绅士中的绅士——吉普赛马

2023-09-07
583

吉普赛人,吉普赛语称罗姆人。深色皮肤,原为印度北部的高加索人,现遍布世界各地,多居欧洲。除了居住国的语言外,大多数吉普赛人讲吉普赛语(与北印度现代印欧语密切相关的语言)。普遍认为,吉普赛人离开印度后,经历了数次迁徙,11世纪到波斯,14世纪初到东南欧,15世纪到西欧,直到20世纪下半叶,吉普赛人的踪迹已遍布南美和北美,远至澳大利亚。因为战乱和饥荒,吉普赛人开始远离印度并向外迁徙。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车(如敞篷马车)代替家和交通工具,在一个个城市间以卖艺为生,随处游荡,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

吉普赛大篷车又称霍多斯,最早发现于英国。当时,马拉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色彩迥异的大四轮车,展示了样式华丽、色彩缤纷的视觉效果,巧妙地将审美感受与吉普赛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吉普赛人日常起居都离不开这种马车,故被称为“轮子上的家”,可算是现代房车的起源。

吉普赛人一般不饲养家禽,也不事农桑,而是依靠城镇和乡村的居民谋生。过去,吉普赛人扎根在居民区周围,寻求着一些生计。男人靠贩卖家畜、驯养猛兽和补锅为生(黑白铁匠),或以乐师为业。妇女则从事卜卦、卖药、行乞和表演这类行业。兽医学问世以前,很多农民依靠吉普赛人的指导管理牧群。

马有七名

这种马的名字和它的多彩毛色一样纷繁复杂,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称为吉普赛马、吉普赛柯柏马(cob,指既可用于轻便马车又可骑乘的一类壮实的矮脚马);在美国、加拿大有时称之为吉普赛拉车马(Vanner,大篷车);在爱尔兰被称作爱尔兰柯柏马或花色柯柏马;而在欧洲大陆却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廷克马(Tinker Horse,补锅匠、修补匠)。除此以外,还有鼓马这种称呼。

吉普赛马是一个来自不列颠群岛的家马品种,该品种体格小但很结实,通常为黑白或彩色花马。该品种是不列颠群岛唯一带有不规整花色的马品种,与游历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帕维人及罗姆人有特别的渊源。1996年之前,没有任何有关该品种的登记册和协会。

历史

普遍认为,现今的吉普赛马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1850年左右,当英国罗姆人把家安置在车轮上时,他们不用任何马匹而是用骡子。随后,罗姆人的育马者开始利用被主流社会淘汰的花色马(其中大部分是花色的夏尔马),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些马在当时的文化下被当做是价值和地位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流行过斑点马,但很快被花色马取代,直到今天花色马仍颇受欢迎。这一品种的最初体高受克莱兹代尔马和夏尔马的双重影响。这两种马均有距毛,从膝盖或飞节开始覆盖至马蹄。

在吉普赛马的形成过程中,罗姆人着重培育出体格较小、具有特定毛色、距毛浓密和较大骨头的马匹,而且还注重动作质量的提高。为了增加快步时的动作质量,他们第一次尝试引入哈克尼矮马血液,但是后代的距毛和骨头都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不损害其他特征,罗姆人导入了威尔士矮马的血液,以提高吉普赛马的快步动作。另一个繁育的方向是体高的增加,且仍为许多罗姆人育马的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马的平均体高超过15掌(152厘米),但是由于经济因素(大马跟小马相比,不仅耗料多,所用的马具也要更大,但各国规定不一)14.3-15掌高(150-152厘米)被认为是最适体高。

外貌特征

吉普赛马的面部轮廓端正,没有凹或凸鼻,马颈健壮,肌肉丰满,长度中等,脖子上端与下颌交接处稍微深于轻型马。胸部宽阔深围、富有肌肉,鬐甲丰满,不显露。大多数品种标准要求“适度倾斜”的肩部,但吉普赛拉车马协会的标准更为精确,明确指出肩部的角度应该在45度到60度之间。背线较短,胸廓发育良好,胸围深长。腹线的长度应该是背线的两倍,不能出现“细腰”。荷兰品种标准对“拉车马”和“柯柏马”的要求与其他的协会相似,“强健有力、肌肉发达、腿部距毛浓密”。

强壮的后躯让这个品种成为一个小型挽马——“力道十足、精致有型、风度翩翩”。人们有时候称吉普赛马有着“苹果尻”,因为它的尻部丰满厚实,平滑宽阔。而肌肉干瘪的后躯或严重倾斜的尻部是不太被接受的。

腿部的骨骼较重,光滑且平整。马蹄的蹄壁坚硬,蹄叉形状规整,蹄形圆润,蹄踵宽大。

虽然吉普赛马原本的功能渐渐减少,不过因其俊逸的外表,经常被用于英国皇室和时装婚纱的拍摄。(马术杂志)

编辑:王仰坤

核发: 王仰坤

欢迎光临本站!×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