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文化

中国古代养马业——我国古代的养马区域分布

2022-11-17
7419

在我国,有史记载古代主要养马区与近代主要养马区的地缘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关东、塞北、西南、东南、中原等区域,数千年马的主要繁殖区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近百年来大多数传统产区因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也因为军队武器装备建设逐步进入火药、机械化时代,养马区产业结构逐步开始了大规模的调整,马的养殖量逐步减少。尤其近年来一些传统牧区已经没有了养马活动,大片草原被耕地与城镇替代,工农业生产已经彻底取代了马匹养殖。现存的一些牧区绝大多数已从过去的专司养马转型为以发展牛、羊等畜牧业生产,马的养殖已经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西北养马区

我国古代时期 , 西北产马区主要包括古代西域的广袤牧场 , 这其中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区。西北地区自古以来水草丰美 , 各族人民历来以畜牧业生产为生,养殖马、牛、羊等畜牧产品。据《史书》记载,公元前约 890 年 , 秦非子在汧河、渭水(现今的甘肃礼县、张家川等地)为周孝王养殖军马,由于秦非子养马技术高超,军马的繁殖速度很快,喂养的军马十分雄骏。为了奖赏和表彰他的功劳,周孝王封赐他几十里地,赐他的养马地为秦地,赐他以秦为姓,号曰“秦嬴”。从此秦非子依靠卓越的养马技艺开创了秦人由游牧部落向国家管理形式逐步过渡的纪元,秦马也因此名扬天下,很长一段时期成为中国马的象征与代称。

秦非子在“秦”地成功的养马技艺,据传来源于当时的西域、青海等地,这一典型事例也充分说明,我国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的军马养殖繁育基地。后来汉、唐时期我国的大型军队养马场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宋、明两代实行的茶马制度,每年从西北地区向内地输入马匹数以万计,其中就包括秦马、唐马遗种。

塞北养马区

我国长城以北广阔的塞北草原是蒙古马种的古老产地。据上世纪 7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东部的昭乌达盟宁城县南山根夏家店文化上层第 3 号石椁墓中发现的一件“骑兵猎兔铜扣环”上发现,环外铸有两个骑马人像,“其一马前铸一奔兔”,据碳十四技术测定,其上限最早可推到殷末或周初。这件猎人逐兔的生动造型图案说明早在殷商时期,塞外已经成为重要的养马基地。春秋战国末期,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相继兴起,拥有了庞大的马群,并以此为条件数千年来屡次发动针对中原地区的侵略战争。此外,通过民族间的民间贸易、战争和人口迁移,这一地区大量马匹自周朝、秦朝以后不断传入中原,塞北逐步成为我国民马、军马的重要来源地。

西南养马区

西南养马区主要包括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区,西南养马区养马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后,巴蜀商贾已在这里进行马匹和其他畜产贸易,东汉政府曾在四川、云南设置马苑。到宋代,西南马匹资源更受到朝廷的重视。北宋到明末的茶马贸易,蜀马和以大理马为代表的滇、黔马是主要对象。西南马适于山区生态环境,虽然也不乏名贵良马出现,但西南马作为军用马匹其性能绝大多数不及北方马种,所以西南马多作为民马使用。据《桂海虞衡志·兽志》记载:南方所产“果下马”,高不逾三尺,以广东德庆所产最佳。历史上西南马对于我国其他品种的马的繁育与改良起过重要作用。

关东养马区

关东产马区主要指我国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东北产马区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重要的产马地之一。春秋、战国时的东胡以及后来兴起的鲜卑、乌桓,都是骑猎部族。这些民族依托东北嫩江、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的广袤草原,以牧业为生,培育出了许多关东名马。契丹族、女真族先后在这里建立辽国、金国,此地曾设有宏大的国家政权群牧管理机构。辽国养马最多时达百余万匹,金世宗时仅 7 处群牧所养马就达 47万匹。

中原养马区

中原自古车骑驰骋,养马颇盛。尤其春秋、战国时期养马成风,诸侯、豪强均以拥有良马豪车为自豪。著名传说《田忌赛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养马业的热烈追捧。春秋时期现存于世的史料中多有中原各国的骑兵记载,如《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秦穆公二十四年(公元前 636 年),秦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这一故事记载也充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就是军马的盛产之地。秦汉时期,尤其西汉时期,中原养马业空前强盛,为汉武帝西征匈奴提供了大批的战马。秦、汉时代结束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原养马业一度衰落,中原养马区逐渐被农耕文化替代。后来北方草原民族不断南迁,长期入侵中原,迫使中原农民弃田养马,畜牧业开始重新兴盛。此时由于引入了大量的蒙古马种,使原有的中原马种逐渐消失。

山西雁门关为塞北马种入驻中原的重要关口,唐代在河东(今山西)设有牧监,马产甚蕃。北宋牧监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全盛时多达14 处。之后由于有些牧监和种植业发生矛盾,经营不善,以致逐渐出现衰落趋势。但从辽、金、元各代在侵入这一地区后长期征掠马匹的数量之多看来,民间养马仍很可观。北宋王安石的保马法,明代的官马民牧,主要都在这里推行。直到清代禁止民间养马,加之中原人口日益增加,大量牧地被开垦成为耕地,军马养殖牧地开始不足,中原养马业才从此一蹶不振。

与其他养马区比较,中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并不利于繁育军马,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原地区人口众多,绝大多数地方属于农业生产区,仅有的马匹也因长期挽驾驮载,导致品种退化;二是中原民众绝大部分为农民,没有游牧民族固有的骑牧习惯。因此,随着后期社会情况的不断变化,中原养马区逐渐被以农业生活为主的社会形态代替,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东南养马区

中国历来素有“南船北马”之说 , 就是说我国的产马区主要集中在北方,东南地区养马业不发达。但据史料记载,在我国的东南地区也并非绝对没有养马。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因战车的需要,大力发展养马业,马匹一度发展很快。自唐至宋代,在南方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都建有军队养马场,尤其南宋时期,为了抵御北方来自蒙古民族的侵略,南宋政府在东南地区加强了军马养殖基地的筹建,一些养马场先后出现。明朝初期,当时的明王朝在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曾兴办牧监达 14 处,其规模在中国南方历史上也是空前庞大的。(马术杂志,文/王红玉)

编辑:王仰坤

核发: 王仰坤

欢迎光临本站!×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