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文化

本土马种的开发——“博打”代表甘孜马

2023-02-12
1219

甘孜马属于藏马的一种。藏马,原称西康马或康马,藏语为“博打”,属于乘、驮、挽兼用型品种,主产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色达、白玉、德格、理塘、甘孜等县,广泛分布于甘孜州18个县。

据1939年编著的《西康概况》记载,元朝前五百余年商业往来中的“锅庄”,成为当时群众集结交换产品的场所,关外(指康定折多山以西地区)各县及西藏商人,常骑骏马,赶逐驮牛,驮运各种土特产,如羊毛、皮张、麝香、贝母、虫草等来打箭炉(现今康定)易换粗茶、布等。该书“杂组”在描述西康风俗时也描述到:“出入骅骝,堪羡君家万户侯”,形容当时群众对骏马的喜爱羡慕之情。

另据《甘孜、炉霍、瞻化(新龙)概况》一书记载:“甘孜牧业,家畜以牛为最,羊次之,马多西宁种,神骏者十之六七,驾骀下驰,十之一二,乘骑搬运皆用之。”由此可见,甘孜藏马为青海玉树马与当地马杂交,经农牧民长期选育而形成的品种。

总体而言,藏马体质结实,多直头,颈较长,髦甲高,胸深广,腹稍大,背腰平直,四肢较长而粗壮,蹄质坚实,尾毛长而密,有的管后有长毛,俗称“飞毛腿”。毛色最多为青毛,其次为栗毛、黑毛、骝毛。

甘孜州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垂直变化大,各地生态条件不同,因而,虽同属藏马,但体型也不一致,故有大、中、小型之别。以母马体高来划分,分布于石渠、甘孜等县的藏马体型较大,母马体高在125cm以上,属大型马。白玉、新龙、炉霍、康定、九龙等县藏马体型适中,母马体高在120cm以上,属中型马。在中型藏马中,康定、九龙马又偏轻。分布于色达的藏马体型矮小,母马体高不到120cm,属小型马。

甘孜马对高原和高山有很好的适应能力,抗严寒,耐粗饲,采食力强,耐劳役,较能负重,擅走陡峭山路。茶马古道的发展,甘孜藏马功不可没。甘孜马不仅是藏族马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藏区农牧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畜种。

甘孜的走马活动内容丰富,且历史久远,甘孜县被誉为“中国藏地走马之乡”。与跑马相比,走马不但平稳快速,耐力也更好,骑手与马都可以长时间行走。和赛马不同,走马不是单纯比赛马的速度,而是一种以观赏马的独特步伐为主,稳中求快的娱乐活动。在过去,走马被称为“贵族马”,只有头人贵族才有资格和条件喂养。走马比赛至今仍盛行于我国游牧民族间。甘孜走马曾经多次在青海、西藏等地举办的走马大赛中囊括大奖。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的一座“马踏飞燕”青铜雕塑为我们所熟知,这匹踏燕的奔马即为走马。

甘孜藏马饲养管理随其所处生态环境与生产上的利用不同而有差异。在牧区为终年放牧、露宿,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多有棚圈。除放牧外,在冬春还补给青干草,并根据膘情和使役情况,补给一定数量的精料、盐、茶、糌粑汤等。甘孜州农牧民无吃马肉、马乳的习惯,甘孜州藏马仅用于驮运和乘骑,野交乱配现象严重。据了解,目前尚未建立保护措施,也未进行经济利用研究和开发。

为防止甘孜州藏马品种的退化,我们还需对其加强选种选配,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后备种马的培育,保持其适应性强、艰苦耐劳的优良特性,才能不断提高藏马的品种质量,同时,也需要对我们本土的优秀马种进行调训,进行优选,或许可以输送适应国内青少年马术培训市场的马匹,也能够为不断发展的越野骑行旅游活动提供合适的马匹,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在高原上行走的精灵会发挥出它们更多的价值。

本文资料整理自网络及纸质等众多文献,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与大家一道共同为国产马种的保护与开发出一份力。(马术杂志,编辑/吴曼)

编辑:王仰坤

核发: 王仰坤

欢迎光临本站!×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