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文化

中国古代养马业——隋、唐时期,军马由兴入盛

2022-12-06
2073

隋、唐时期是中国养马业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隋朝虽然短暂,但是为唐朝养马业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据《后魏书·世祖纪》记载,始光四年(公元425年)北魏有马200万匹。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依托北魏建立起的养马业一度十分兴盛。

隋朝建立后,依托已有的马畜资源与国家军事需要,除民间百姓因生产与运输养马之外,隋文帝对畜牧业实行监统牧的“牧监制”。在全国各地适宜养马的地方设置了许多牧监。如《隋书》28卷记载:“陇右牧,置总监、副监、丞,以统诸牧,其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每牧置仪同及尉、大都督、帅都督等职位。”隋朝“牧监制”的设立为后期唐朝“监牧制”的推行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式。隋朝发展养马业,马匹来源除从国外引进外,主要靠国内繁衍豢养,陇右地区(今甘肃、青海)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最主要的产马区,隋朝依然将此地作为国家主要的养马区,集中了大量的专职牧马人和多种马匹。上述文字中记载的二十四军,每军骑兵四十队,每队百人,按照每军4000骑兵,需配战马至少4000匹计算,24军至少需要战马9.6万余匹,若考虑驮马、挽马等需要,马的需求量至少在几十万匹。据记载,隋朝大业年间的几次行军,每次征用的马匹都在十万至二十万之间。如果按照5匹民马挑选一匹战马,当时朝廷的监马数量应该在百万匹以上,这都是登记在册的数量。

隋朝建立后七年,皇帝循使辛公义在勾检马牧时,发现隐瞒漏报的马匹达十余万匹。几年后隋文帝派亲卫大都督屈突通去陇右检查群牧,“得隐匿马二万馀匹”(《资治通鉴》卷178),这些数据虽然反映出相关官员瞒报官马,私自倒卖的问题严重,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隋朝养马业的兴盛。处于兴盛时期的隋朝,民间的养马数量同样巨大,马常被作为贵族之间的馈赠礼品。

此外,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在青海设置马牧,“纵牝马二千匹于川谷以求龙种,无效而止”。无论成功与否,隋朝都开启了马种改良与人工繁育的先河。

由于隋朝政权延续的时间较短,在短暂的几十年中,隋文帝杨坚建立并推广了一系列制度,隋炀帝杨广进行了数次东征西伐,并开挖京杭大运河……过度的劳民伤财引起了国内民众的不满,也激化了权贵阶层与皇朝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政权的覆没,隋朝后期的养马业也迅速走向衰落。

唐朝建立初期,我国的军马养殖和汉朝初期情况十分相似,由于长期的国内混战,马政早已处于崩溃状态。唐朝政权建立以后,唐高宗就开始筹划建设自己的马政,唐高祖将突厥提供的2000匹马与隋朝遗留的3000匹马集中到西北陇右地区,由国家设立明确的“监牧管理制度”进行专门管理。“监牧制”自唐朝开始设立,开启了政府明确制定养马制度的先河。

“监牧,所以蕃马也。”牧监分上中下三等。凡马5000匹以上为上监,3000匹以上为中监,3000匹以下为下监。牧马120匹为1群,每群设长1人,15群为1尉,由牧尉管理。牧监设监1人,副监、丞各1~2人,另有主簿、直司、团官、牧尉、排马、牧长等官吏。牧尉每年考核一次,有功的可以晋升。牧养战马根据粗细良劣,分为左右监,细马在左监,粗马在右监,以数纪为名并造册。凡征战所需马匹,先调发强壮的,不足时再取其次。

监牧制设立以后,唐朝国家养殖业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到公元665年唐高宗时期,可供军队使用的战马已经达到76万余匹。当然,这些军马的数量与北魏相比较少,但就战马而言,这个数据已经很壮观了。唐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使民间的畜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民间养马的数量也十分可观。

唐朝在牧马和养马方面的工作达到了极致,在国家管理层面的制度设计非常完善,除建立专门的监牧机构管理全国马匹,形成马政机构(太仆寺、尚乘局、驾部、太子仆寺)外,还建立了马的户籍管理制度。此外,育马技术、马医学、相马术等方面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甚至在制作与马有关的马蹄铁、马鞍等配套设备的技术上也得到了提升。从现代出土的唐三彩、骏马石刻,留存的舞马盛会等文物、绘画、壁画来看,唐朝养马业的发展可谓十分兴旺。

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加之陇右至河西地区与吐蕃、回鹘战事不断,政府和民间的养马数量剧减,最终导致了唐朝政权的灭亡。(马术杂志,文/王红玉 图/陈志峰)

编辑:王仰坤

核发: 王仰坤

欢迎光临本站!×
M